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报销体系,跨国药企转型数字化医疗抢占新市场
什么是数字化医疗?数字化医疗市场前景如何?
2020年,新冠疫情之下,就医购药的场景变化催生了医疗产业格局重构。
据艾瑞咨询的《2020年中国互联网+医疗行业研究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艾瑞报告”)显示,医疗健康类App的各项数据明显提升,尤其是在年初疫情期间。激增的数据背后,是公众日常未被满足的就诊需求。
互联网+医疗的模式,可以有效提高诊疗效率、降低交叉感染风险,越来越多用户开始选择在线问诊购药。长久以来,一直“叫好不叫座”的互联网医疗随之迎来了盈利时机。各大跨国药企也闻风而动,纷纷展开线上线下合作,通过5G、远程控制超声机器人等全新技术,给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。
在业界看来,经此一“疫”,部分医疗服务将转向线上,医生和患者习惯逐渐改变,数字化医疗迎来了“新拐点”。
利好政策加持
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报销体系
据艾瑞报告显示,中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从最开始的在线问诊模式,逐步演变成囊括在线问诊、远程治疗、处方外流、送药到家等一整套闭环,成为公立医疗资源的有效补充。
曾几何时,广大患者就医流程呈现单向模式,挂号、问诊、开处方、拿药各环节都需要排队,患者就医体验很差。如今,电子处方、移动支付、视频咨询的出现,不仅让患者可在线完成全流程,也使医患双向沟通成为可能。
可以预见的是,用户求医购药习惯的改变,将推动医疗机构、零售药店以及药企等全产业链的升级,从而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医疗体验。
与此同时,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让互联网医疗得到了更多政策支持。据健识局不完全统计,自今年2月以来,卫健委、发改委、医保局等多部委陆续出台了多项指导文件和政策细则,涵盖互联网诊疗、医保报销、线上处方等各方面,从政策层面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发挥的抗疫作用表达了充分认可。
在疫情期间,各省市探索“医疗+药品+保险”全链路在线终端场景初步落地,不少慢病患者真正享受到了“足不出户的全套医疗服务”。
在这背后,是生产企业、医药流通企业、医疗机构、医保机构、移动支付平台、配送平台等的通力合作。业内普遍认为,政策加持进一步打开了互联网医疗的空间,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也有望走向常态化。
加快全渠道布局
转变营销思路争抢新市场
随着互联网进入实体医疗领域,传统药企的商业模式也迎来了新机遇,制药巨头纷纷出手:
默克公司先后与腾讯、平安好医生等达成战略合作,意在通过数字化平台提高患者的医疗可及性,探索慢病管理的数字医疗综合解决方案,推动中国智慧医疗健康发展。
辉瑞普强则将中国团队拆分为3个部门,并首次将互联网医疗作为其中一个独立部门,直接向普强大中华区总裁汇报。
诺华、阿斯利康、GSK等多家跨国药企也均已涉足互联网医疗,或与本土公司展开合作。
各家药企纷纷投入“重兵”,是为了共同做大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蛋糕。根据海通国际《互联网医疗行业投资策略》的研究报告显示,到2025年,中国线上购药市场规模预计达2090亿元,医保规模预计约为893亿元,商保规模预计约为651亿元。
如此庞大的市场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分析人士指出,所有药企都应加快全渠道布局,以患者为中心,提高全国范围尤其是县级以下地区的产品可及性。
个中关键,是要基于患者数据画像,深入挖掘健康需求,缩短与患者的距离,从而提高用药依从性。
唯有这样,才能拓展渠道,同时通过医患互动和患者反馈及时调整营销思路,实现营收利润的最大化。
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
慢病管理成今后产业发展重点
事实上,在全渠道营销的行业趋势下,慢病管理成为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。
健识局获悉,默克近期与一家新加坡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糖尿病管理的App,包括餐食评估、疾病知识科普、远程在线咨询等功能,以辅助糖尿病患者和潜在高风险人群有效管理个人健康。
对此,默克中国医药健康普药及内分泌业务负责人高伦博向健识局回应,老百姓对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已经有一定的了解,关键是在生活中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因素。
中国心血管、肿瘤和甲减等慢病患者的日益增长,也推动着制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。新冠疫情期间,默克与中国多家互联网医院、医药电商合作,确保慢病患者的用药供应。
此前,默克中国生物制药业务董事总经理罗杰仁曾向健识局表示,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的应用,未来数字化也将会是长期趋势,为医药健康行业带来非常积极的变革。
健识局获悉,数字化将是默克中国医药健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今后,默克也将通过数字化平台和营销渠道,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疾病认知、为患者提供健康保障、并扩大高品质药物的可及性,最终实现“到2025年改善4000万中国患者生命”的愿景。
疫情是“黑天鹅”事件,但制药巨头们的数字化战略绝非偶然。据易观咨询的《中国互联网医疗年度分析2020》报告预计,随着消费习惯养成、技术应用和政策支持的完善,2020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,数字化医疗也将会迎来一轮新的机遇。
相关新闻